05 January 2010

十月圍城 (2009)

完全沒有任何期望的去看這齣戲,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來。有些歷史專長的朋友看完對此電影極其鄙夷,那大概是他忘記了這是電影吧。

懾愕的先不是劇情,是劇情以外的東西。我當然是勉強可以用僅僅學過的幾個字來說cinematography又如何,music又如何,editing又如何,mise-en-scène又如何。。。但都不蓋一句「拍得好好」吧。畢竟我只是升斗小民,電影只有好和不好,不用說太多。

是的,我是覺得「拍得好好」,甚至使我專注到對誰演誰只有點模糊的印象。大概typage就是導演的意思,革命不是你或我,革命只有一群人。看以後出現的Odessa Steps,更堅固了形態:陳少白與李重光,只是革命裡的一小個故事,在整個革命裡是不經傳的一幕,卻在電影裡放大了給我們看,原來已是這麼轟烈(連閻孝國亂插向人力車內那一段,也要這麼像Cossack那四個間斷亂砍的shots,不能說不用心良苦)。我是看完此片回家才驚覺原來是「大卡士」的。所以我眼中沒有黎明演得好不好的問題,因為我眼中沒有黎明。

然而,我不認為這是愛國電影。不,我不是說他們不愛國,只是說這不是愛國電影。反之,《十月圍城》是給人看到所謂的愛國和革命裡,其實有很多人不是為著那所謂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的。許多人不是為愛國,我們都是凡人,有多少人真的明白為國家為人民為其他人衣食飽足,革命之路是必須,血一定要流?文明之幸福,其實不是那麼多人明白,那麼多人看見。那些像刻意要讓人熱血沸騰的臺詞,如「欲求文明之幸福,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,而這痛苦就是革命」、「機器砸壞了,用木板寫,用蠟鑄,手寫」、「革命就是用我們這一代的犧牲換取重光他們一代的幸福」、「我一閉上眼,就是中國的明天」等等,對照著一眾不是為革命而獻上生命的人,難度不就是現成的一個諷刺嗎?所以說,這不是愛國電影,大家誤會了。

許多人看這片看得哭了,我不知道是在看見人死的時候還是怎樣。我這麼會哭的人倒是沒有哭過,眼泛淚光的的場面全都是眼看平靜卻帶著悽涼的。倒不是不覺得感人或心酸,只是走革命的路理當是這樣,誰有時間哭哭啼啼?死了還是要繼續的,誰也沒時間為誰傷心。電影本身就在營造這種效果:要死的人無論是為甚麼都早有覺悟,剪接和音樂也沒有給人停下來傷感的機會,那容得下哭泣。

還是說兩句有關人的。王學圻表情太好,范冰冰穿古裝也真的漂亮,超女李宇春沒甚麼特別,梁家輝一貫的演技,甄子丹一貫的打鬥,曾志偉的鬍子略嫌好笑,黎明是全片最誇張的,胡軍的樣子有夠戇。。。有點遺憾的是我沒有看出那是岑建勳啊!謝霆鋒的確做得不錯,我沒有看《証人》,也無意看《風雲Ⅱ》,對上一次在戲裡見到他已是《無極》 -- 一套你看過不會再看的電影,雖然那不是謝霆鋒的錯。據說:

《十》片中,他演王學圻的車夫,最早該角沒有找他,但他向陳可辛毛遂自薦:「只有相信愛情的人,才能演好這個角色。」當時陳看到他眼中的堅定,大為感動,「我有強烈的感覺,這男孩長大了,成為一個男人。」

看這段新聞的一刻,我倒真的有點感動。

還是據說,陳德森籌這戲籌了十年。就甚麼都不看,看這用心,也是值得的。梁家輝說十年前就答應了要拍,本練好了肌肉,等了十年,最後卻被叫去做文弱書生了,又要減掉肌肉。

有時看看這些花邊新聞,也很有趣。

題外話,到底革命成功不成功,中國是否適合民主,中國又會否有民主的一天,這些都不是我們討論的話題。結果我們想當然的談到去「浪漫」,革命與浪漫。革命就是浪漫的一種表現,革命分子都要有浪漫的情懷才能搞革命(你看孫文的妻妾還有情人一行五個)。所以你不能怪我一向覺得自己是浪漫之人,因為我年少時在家裡也像要搞革命般,喊著平等自由就是會被鞭打也在所不惜。(笑)

「十年前,衢雲兄跟我在此討論何為革命,當時我說,革命——就是為了四萬萬革命同胞人人有恆業,不啼饑,不號寒。十年過去了,我從他鄉漂泊重臨,與我志同者相繼犧牲。革命兩字與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語,今日再道何為革命,我會說,欲求文明之幸福,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,而這痛苦就是革命!」

P.S. 我們這裡播的是第四版Trailer,震撼程度是香港版兩個Trailers沒有的,完全截然不同的感受。

1 comment:

  1. 哈哈陈可辛拿手的就是浪漫主义的文艺片。黎明不会演戏啦。我比较想看甄子丹。

    ReplyDelete